控烟立法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公共卫生、经济发展、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近年来,我国控烟立法主要以地区性立法为主。2023年,44个城市新出台或修订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截至目前,我国24个省份出台省级控烟相关法规,250多个城市出台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
2006 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以后,银川、杭州、哈尔滨、天津、长春、南宁等城市就开始尝试出台控烟法规。到2014年之前,立法城市以二线及以下城市为主,控烟条款相对宽松,全部明文允许设置吸烟室(区)。
2014年11月28 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全国地方性控烟立法进入了严格激进阶段,这一时期开展控烟立法的城市有北京、福州、广州、上海、兰州、上饶、乌海、杭州、西安、深圳、武汉、郑州、青岛等城市。立法城市以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为主。控烟要求严苛激进,其中5个城市不允许设置吸烟室,2个城市允许设置但有一定的过渡期。
2020年以后,控烟立法重回审慎状态,以2020年通过的《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例,其中规定,公共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但是,餐饮服务场所、住宿休息服务场所、公众娱乐场所的室内区域,可以划定或者设置吸烟区。而银川、西安也暂缓了对《银川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西安市控制吸烟条例》修订的进程。这一转变值得赞赏,因为它体现了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量和平衡。
控烟立法的审慎性体现出在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行平衡。在推进控烟立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烟草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烟草税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以及吸烟者的习惯和权利。审慎的立法可以避免过激的政策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冲击。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吸烟习惯存在差异。因此,地方立法的多样性是必要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控烟法规,既保证了控烟效果,又兼顾了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
立法只是控烟工作的第一步,执法的严格性和有效性同样重要。一些地区虽然制定了控烟法规,但由于执法不力,导致法规形同虚设。因此,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是确保控烟立法效果的关键。但同时也要兼顾吸烟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引起更大的冲突。
控烟立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实现控烟目标的重要途径。
控烟立法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吸烟对健康的具体影响,以及控烟措施的有效性,可以为立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控烟立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调整。在制定和实施控烟法规时,应当有长远的视角,考虑到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适应性。
控烟立法重回审慎状态,是对过去激进立法的一种反思和调整。这种审慎的态度有助于实现控烟目标与社会稳定的平衡,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控烟法规,中国有望在控烟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