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薯藤翻浪。时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福城街道卫泸村委会的高标准农田里,数月前种下的红薯迎来收获季。
长势喜人的“烟薯轮作” 马丽菊 摄
近年来,为守好“粮袋子”“菜篮子”,福城街道紧扣“粮烟协同”项目,整合资源,大力推广“烟薯轮作”“烟豆套种”“烟玉米复种”等“烟+”多元种植新模式,促进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创新模式 促农增效提产
卫泸村委会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光照充足,土质疏松,富钾富硒,为种植优质红薯、玉米、大豆和烟叶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而红薯、玉米和烤烟是当地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历史久远,因种植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间接的影响了当地种植产业链形成。
种植零散、品质参差不一等情况,如何提高卫泸烟区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村民收入?
“我们采取‘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通过村民开展流转土地的方式提高规模效益,探索发展‘烤烟+’产业模式,实现一地多种多收,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当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天祥介绍说。
烟区绿意浓 “钱”景好 马丽菊 摄
今年,合作社与卫泸村两委聚焦“烤烟+红薯”“烤烟+大豆+油菜”等粮烟示范基地建设和适用农艺推广,在弥勒市烟草专卖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发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组织功能,抢抓“粮烟协同”发展机遇和政策,构建“粮烟”绿色多元生产模式,走好“粮烟”多元产业兴农路。
“以前村里种植品种单一,实现一地两收有很大困难。”正在采摘烟叶的村民戚永平说,如今,实行科学的“烟薯轮作”,不仅产量质量上去了,而且家庭收入增加了,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大伙儿算过一笔账:通过“烟薯轮作”模式种植,每亩地比单一种植烟或薯时4000元左右的效益,能增加大约3000元以上的收入,如果管理得当收入甚至能够翻倍。
田间“烟豆套种”马丽菊 摄
“不仅如此,‘粮烟’多元化轮作套种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种植连作障碍和成本,又能改善品质,对烤烟的生长也益处颇多。”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弥阳烟叶工作站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福城街道烟区通过构建政、企、研协同多方联动利益联结的“福城模式”,推动5000亩“烤烟+红薯+大豆+油菜”粮烟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带动全市建设粮烟协同示范区5.26万亩,深入探索“烟+粮+N”产业组合模式,以“一年二熟”“一年三熟”抢茬种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烟农荷包鼓鼓。
科技驱动 赋能绿色创新
一业兴,百业旺,产业兴旺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如何提升“烟+”多元生产管理效率?如何实现农业生产可视化现代化水平?
家住卫泸村委会秧母塘村的邵利刚在自家的16亩红薯地里带着工人劳作时,手机上“香叶智农”微信小程序发来一条提示。“您预约的机耕服务已生成,请选择预约时间。”收到系统提示,邵利刚指尖轻点屏幕,选择了预约时间。
村民们采收红薯 李艳 摄
“以前预约土地机耕翻犁要提前一个星期去找人约。如今,我们农户指尖轻动在平台上选择需要的服务产品并下订单,合作社按订单开展服务,烟草部门还在线下开展技术指导和扶持。”邵利刚说。“烤烟的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已用在红薯、大豆、玉米等种植上,防控效果不错。”同村村民陈文忠接过话茬说道。
数字化带来的便捷高效,在福城街道各烟区随处可见。弥勒市烟草专卖局通过“香叶智农”“烟草病虫害”等智能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烤烟+”产业融合创新,探索‘烟田共建、设施共享、主体共育、技术共构、产业共融’发展新模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新思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让烟农实现从“扛着锄头干活”到“动动指尖种地”的转变,拓展多元增收产业。
福城街道烟区只是弥勒市烟区推进烟草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进一步将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引导烟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农业种植轮作、科学化、机械化等方式,赋能‘粮烟’‘粮经’等多元种植产业高质量。”弥勒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