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烟工业公司青岛卷烟厂始建于1924年,是英国资本家在中国建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卷烟工业分支机构,是山东省最早的机制卷烟生产厂家。
1952年,我国政府用赎买的方式从英国资本家手中接收了青岛卷烟厂。当时,烟厂职工1300名,固定资产1014万元,年产卷烟5.7万箱,产值3496万元,税利1584万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50多年来,青岛卷烟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厂职工发场“团结、务实、创优、奋斗”的企业精神,通过深化改革,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由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以下是青岛卷烟厂的简要发展历程。
1905年,大英烟草公司成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1919年,大英烟草公司在山东青岛成立了“大英烟草公司驻青岛办事处”,主要经营烟叶海陆运输业务。1923年,该公司开始在“大英烟草公司驻青岛办事处”原址筹建卷烟厂;1924年,卷烟厂建成,这就是今天青岛卷烟厂的前身。1925年,该公司又在青岛孟庄路7号租地建厂房23348平方米,有卷烟机45台,日产卷烟300大箱,称“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1934年,“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改名为“英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1941年,“英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被日本人军事接管,改名为“大日本军管理颐中烟草公司青岛事务所”,生产军用卷烟。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英国资本家卷土重来,第二次经营该烟厂,于同年12月开工生产。
1945年以后,烟厂生产无法维持下去,最终停产。1949年,英国资本家拖欠工人8个月工资无力发放,因此一再向我国政府提出申请,请求我国接收该厂。为保障1000多名中国职工的生活,我国政府于1952年1月13日接收了该烟厂,改名为“国营颐中烟草公司”,后又于1953年改名为“国营青岛卷烟厂”。
此外,新中国成立前的青岛还有其他几家烟厂,如崂山烟厂、山东烟厂、大陆烟厂、华北烟厂等。这些烟厂有的是民族资本家开办的,有的则属“敌产”。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烟厂陆续合并为青岛卷烟二厂。
1960年,青岛卷烟一厂、二厂合并为青岛卷烟厂。
英国资本家经营青岛卷烟厂时,烟厂工人的生、老、病、死没有任何保障。当时没有托儿所,没有哺乳室,女工生了孩子也没有喂奶时间,年轻的妈妈们只好利用吃饭时间在马路上给孩子喂奶。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每天中午吃饭时间一到,车间的大门就要上锁,工人全部被赶出来,在厂院或马路上吃饭。厂院是堆煤场,马路上尘土飞扬,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工人们便是一把雨水、一口风、一口干粮。那时工人中间流传有一首歌谣:“一口凉窝头,一口干咸菜,但凡有活路,不到大英来。”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烟厂工人凄凉的生活。而且,如果工人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被资本家开除。有的老工人被开除后走投无路,只有寻死。那时候全厂只有一个小保健站,里面有一个大夫、两个护士。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洋人老板和高级职员,一般工人有病也不敢前去就诊,唯恐检查出病来砸了饭碗。
1927年,军阀张宗昌加重了卷烟税收,英国资本家抗税停产8个月,烟厂于1928年正月初五才开工。开工后,锅炉工人点火点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见冒气,英国资本家毫不负责地命令继续点火,结果引起锅炉爆炸,当场炸死九名工人。
当时,工人有“三怕”、“五不自由”。“三怕”是:怕老板下车间,怕被送账房,怕厂警无故找茬。“五不自由”是:走路不自由,说话不自由,吃饭不自由,看人不自由,上厕所不自由。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烟厂工人更是遭受了百倍凌辱:上班进厂门时要向站岗的日本宪兵深鞠躬,下班时必须排队等候搜身检查;厂里驻有日本宪兵,设有刑讯室,对工人动辄严刑拷打;每天早上,日本人还要对工人进行“军事训练”,要求无论男女老少(当时厂里有不少童工)一律按时参加,若发现有动作不整齐的,就会肆意进行毒打、侮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和对工人的非人待遇激起了烟厂工人一次又一次的罢工斗争。1929年至1931年,烟厂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罢工斗争,迫使资本家作了让步,答应了工人提出的部分条件:建职工食堂、建哺乳室;10小时工作制改为9小时;加班加点时每加一小时给半小时工资;每出品一箱烟,发给花红二角等。
1952年1月13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青岛卷烟厂工人热烈的欢呼声中缓缓升起。人民政府正式接管该厂,工人成了青岛卷烟厂真正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政府接管青岛卷烟厂以后,厂里首先成立了领导班子,并发动全厂工人出主意想办法,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新项目先后搞了207个,到1959年,卷烟产量比帝国主义控制工厂时提高了10倍,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10倍。上世纪70年代,青岛卷烟厂增加了滤嘴卷烟的生产,并增加了混合型、香料型、薄荷型卷烟,提高了产值。1969年到1970年,生产车间淘汰了车间天柱,全部改为单机制动。1975年,青岛卷烟厂建成11400平方米的滤嘴卷烟生产车间,促进了滤嘴卷烟的生产。
青岛卷烟厂主要以生产烤烟型卷烟为主。在其生产的卷烟中,烤烟型有“大前门”、“宏图”等牌号;混合型有“双马”、“彩波”等牌号;异香型有“白金鹿”等牌号,以上产品多次荣获市优、省优、部优称号。后来,青岛卷烟厂又开发了“双马”系列产品,即内销硬盒全包装“双马”和简装、听装“双马”卷烟,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直以来,青岛卷烟厂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从强化质量入手,不断完善质检手段和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卷烟厂优质产品产值率在53.59%以上。在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青岛卷烟厂出品的“双马”、“大前门”和“宏图”、“白金鹿”卷烟分别被评为金奖和银奖。
1982年,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青岛卷烟厂从此由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生产有了新发展。到1988年,烟厂职工增加到4000余名,固定资产净值为6550万元,年产量近60万箱,是上世纪50年代的10余倍,年创利税4亿元,是上世纪50年代的26倍,占青岛市财政收入的1/5。1987年至1990年,据《青岛日报》见报的数据统计,青岛卷烟厂产值、利税都列青岛市第一位,被誉为青岛工业的排头兵。
由于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卷烟厂被青岛市授予“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烟草公司评为山东烟草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荣获各种荣誉100余种。
“七五”期间,青岛卷烟厂被列为重点改造企业之一,总投资7250万元,其中外汇340万元。1989年,青岛卷烟厂27500平方米的新厂房大楼竣工,车间内安装了59台(套)从德、英、日、意等国引进的先进制丝、卷接、包装设备。“八五”期间,青岛卷烟厂投资约1.31亿元,其中外汇2620万元,主要进行卷烟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改造,淘汰陈旧设备,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改造完成以后,滤嘴烟年生产能力达到了42万箱,实现年产值14.34亿元,利税9.48亿元,生产技术达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国际水平。青岛卷烟厂历经“七五”、“八五”、“九五”三次大规模技改后,其设备、技术、工艺状况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2006年,伴随着青岛卷烟厂“十五”易地技改工程和“十五/863CIMS”项目两大工程的相继完工,一座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化工厂傲然矗立在美丽的崂山风景区,青岛卷烟厂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在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青岛卷烟厂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以打造一流的卷烟制造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力争使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