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民
永定是著名的“烤烟之乡”,也是曾经的“条丝烟王国”。
“好烟是地里种出来的”,位于北纬24°烤烟黄金种植带的永定有着烟草十分适宜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加上客家先民的辛勤耕耘,掌握了当时先进的烟草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烟丝,色味皆不能及”。至公元16世纪以后,永定条丝烟成为朝廷贡品,被清乾隆皇帝赐名为“烟魁”,享誉天下,并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据《永定烟草志》记载,烟草,由菲律宾传入我国。明万历年间传入漳州后,由漳州传入永定,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永定烟魁”传奇的由来
永定条丝烟得以闻名天下,除了烟质上乘外,还得得益于永定烟商的开拓意识。
清初,永定烟商为了拓展香烟销路,纷纷前往商业繁华的江南地区苏州扬州一带,烟商每日身背“长颈鹅”水烟袋和长杆旱烟筒以及条丝烟,走街串巷,请人吸食品尝。经过相当时日,吸过的人慢慢发觉吸食条丝不但气味芬芳,还能提神解郁,因此逐渐风靡,销量大增。当地人戏称条丝烟推销员为“福建烟仔鬼”,经营条丝烟的商店为“烟鬼仔店”。
一次,乾隆帝巡游江南来到了扬州城,适见人们吸食条丝烟,手捧烟袋,交腿而坐,悠闲逸致,吞云吐雾。乾隆帝好奇心起,问过之后,亲自品吸,大感满意。对店主说:“你们的烟丝真是好极了,不过店名‘烟鬼’,欠雅一点,我为你改成‘烟魁’吧!”店主见他器宇不凡,随即道谢,并送赠一些上品条丝烟恭送他出带店。几天之后,当地府衙忽派人送来一块牌匾,并要店主设案焚香,叩首迎接。揭开布帘,才知道是御赐招牌,上面赫然写着“烟魁”二字。从此,“烟魁”之名轰动扬州,传至全国。条丝烟包装时,封面上都印上“烟魁”两字。几百年,相沿成习。
据传,这家店铺的老板可不是扬州土著居民,而是福建永定人,卖的烟丝也是永定产的条丝烟。史料记载,距今370年前的明代崇祯初年,福建永定县就有人种烟、晒烟;至清代初期,永定烟商纷赴繁华的苏州、扬州重镇,销售的条丝烟深得四方宾客的青睐。
烤烟房
鼎盛一时的永定条丝烟经济
永定条丝烟被乾隆皇帝赐名为“烟魁”之后,不但销路日畅,而且成为明、清两代朝廷的贡品。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三年(1914年)本县的超庄条丝烟和晒烟叶,曾分别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二次获优奖(民国版《永定县志》)。华侨回乡探亲、访友,常能以“永定条丝”作为礼品馈赠旅居国外的亲友而感到自豪。《永定县志》载称:1926年以前全县年种烟2~2.5万亩,产烟叶150-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圆,可收取税金5.3万银圆,仅此一项为全省之最。永定条丝烟每年出口6万箱(笼)左右。自产烟叶、自制条丝、自己运销,独一无二,可谓“一条龙”,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乃至东南亚各国,均设有经营条丝烟的店、商、行、号,自成体系,这种辉煌的条丝烟经济,在永定享誉了数百年之久。
闽西烟草不仅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嗜好品,还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葩”的客家土楼,就是永定条丝烟商经营致富后,竞相在家乡建造的。
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条丝烟鼎盛时期的清代。永定“人文鹊起”,31人考取进士,279人考取举人。这些在科举场上春风得意之士,很多就是靠种烟和经营条丝烟(或烟刀)发家致富作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得以学有所成。总而言之,历史上,永定籍各界知名人士中,其家庭有烟业史者占极大多数,进入城市经营烟业锻炼了不少人才,如坎市的卢一民,20出头就只身远赴上海,在“天生德”烟行做职员,数年后独立创办“华昌行”,先经营杂货、后转营烟草、成为在汕头等地十分活跃的出类拔萃的一位永定籍商业家。永定条丝烟界的后裔留居外省繁衍后代达数万人之众。迁居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处处皆有。
条丝烟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它过去的灿烂辉煌史却永远不会磨灭,永定条丝烟在农业史上、工业(手工业)史上,商业史上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参考书目:
《近代福建社会掠影》主编:丁志隆;福建省档案馆 编著。
《潮涌海西》福建省档案馆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