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没有止境,读书却有境界。
毕淑敏读《海的女儿》:
8岁时,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
28岁时,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48岁,读出了灵魂与精神.
同一本书,读出了不一样的内容。
因为,读书有三个境界:闲读、学读和事读。
闲读,是为了休闲而读书,这种读书只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感叹的是美人鱼凄美的爱情。闲读,对我们实践能力的提升用处不大。
学读,是为了进阶而读书,增长知识,关注的是安徒生的写作技巧。
事读,为了做事而读书。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了障碍,过不去了,立刻找书读,在书中寻找答案。于是,看到了安徒生克服人生“磨砾”和“煎熬”的法宝。
事读,是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典范。
E.F.舒马赫在《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一书就揭示了,“事读”是开启我们心智模式,提升我们人生层次的关键。
知识为什么失效了?
舒马赫把知识分为两种:“理解的知识”与“操纵的知识”。
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后,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失效了。
根结其实就在于,我们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被灌输的多半是“可操纵的知识“。就像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的存在,知识有其力量,可以助我们考上985,入职500强公司,拿到不错的薪水。
当然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操作性,比如车间的流水线,复杂精细的车床加工、大型机械的制作。这些只要在操纵的科学知识上下功夫,都可以看得见成效。
但“操纵的知识”不是万能的,我们现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事情,都无法依靠这些可操控的知识来解决。
比如让你与领导沟通一件棘手的事情;或者是与合作伙伴进行一场复杂的谈判;又或者你想要追求一个人,再或者让你决定继续呆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家发展?
这类问题明显和前一种问题不一样,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理解的知识“。
舒马赫告诉我们,首先要分清两类知识的不同,其次要知道此刻你遇到的问题,需要的是哪种知识。在存在既定规则、有固定程序的操作类工作时,我们需要的是操纵性科学知识,如果你的能力、技术、才智不足以攻克问题,那么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就好。
所以,当你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事读”,去理解知识,这比起努力,思考更加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对“智慧”的探索,只能徒劳无功。
现成的地图并不可信
除了智慧,我们还需要一副地图,能给到我们正确的指引。
当我们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时,通常需要地图的指引,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也是初来乍到的陌生人,自然也需要一副地图。
那么我们现有的这份地图是什么样的?
让我们展开手中的地图看一看,里面有家人朋友传授的知识与经验、课本中记载的真理与故事,媒体宣传的信息,我们在这些信息与经验的浸淫下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思考。
这是我们的地图。
但是,你是否质疑过这个问题:我们随身携带的这份现成的地图,值得信赖吗?
舒马赫的答案是:不值得。
其实,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是片面的、我们所坚持的道理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人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也许就出在这幅混乱的地图上面。
当我们以错误的视角认识自己、以偏见的态度看待别人,以混乱的方式观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做出错误的决定。
生活远比逻辑更复杂,与其固守原来那幅地图,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绘制一幅新的地图出来。
因为,没有自身的探索和实践,知识永远知识,无法理解,无法应用。
当我们学会“事读”,做到“事读”的时候,能够开始自我反思,不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过往的经历简单相加,而是可以对这些经历、知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基于这些意思做出选择。
如此,我们才能绘制一幅可以解答我们自己人生问题的哲学地图,自己把握自己,引导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