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稍紧平衡”,在经历前些年的宽松饱和之后,整个行业因此有了更为清醒、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执行。正所谓由奢入俭方知由俭入奢的不易,以前长期过好日子、日子好过,大家对待“稍紧平衡”多少有些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味道,现在因为“宽松饱和”的突出破坏性,更进一步衬托了“稍紧平衡”的极端重要性。
这也是高层的提醒,凡是“稍紧平衡”得到认真坚持的时期,就是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今年以来,在面上的“稍紧平衡”之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整个“稍紧平衡”在从“宽松”切换到“稍紧”的过程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很多地方、很多价位、很多品牌都不同程度存在投放“偏紧”、“过紧”的问题,制造了人为的供求失衡。
如果说这样的“紧”有助于或者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消化社会库存、修复市场状态倒还好,但遗憾的是,受限于“紧”的对象和范围,不仅对降低库存、改善状态没有实质帮助,反而形成了好心办坏事的二次伤害。零售客户想卖没有卖,消费者想买买不到是一方面;真烟流动加剧,规范压力、风险增大是另外一方面。
退一步说,我们可以理解历经曲折坎坷之后的心有余悸,也可以体谅基于长远发展的留有余地,但却不能无视“偏紧”、“过紧”对市场乃至行业长治久安的破坏。“紧”与“松”之间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整体的调子当然是要“稍紧”,但“偏紧”、“过紧”就要考虑稍微“松一松”,“紧”不是目的,“紧”只是方法、手段,最终的落脚点是“平衡”。
这是眼前的问题,更大的挑战在于,消费流失的不可逆,繁荣假象的欺骗性,以及工商精力的内耗化。
过去增量分享时代,我们总有“蓄水池”的观点,销量压紧一点、低档烟多投一点,技术性地挖池蓄水,但进入存量维护时代之后,需求满足的不充分,除了给假烟、走私烟以可乘之机,更容易激化两个“难以挽回”,一个是抑制消费,长期买不到、买不起大概率不会再买;另一个是给电子烟腾出空间,任由其长驱植入、野蛮生长。
更进一步来看,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有效维护客户利益,也是行业作为“唯一供应商”所必须承担和履行好的法定职责,类似于“低档烟更赚钱”不是本事,而是笑话。我们既要防止并纠正工商之间围绕协议安排的内部消耗,保证市场动作的一致对外,还要关注和防范因为供求失衡所带来的舆情风险,好心办了坏事。
用客户的话说,不能不好卖的时候使劲压,好卖的时候又搂得紧。
在4月份召开的经济运行会上,国家局强调,始终坚持“总量控制、稍紧平衡”方针,保持清醒头脑,尊重市场规律,保持合理供求关系,稳定良好市场状态;始终坚持“增速合理、贵在持续”方针,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防止大起大落。在“总量控制、稍紧平衡”之外,“增速合理、贵在持续”写入了行业层面的运行调控。
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可持续良好状态的强调和要求之外,高层用了三个“静下心”来作了进一步的表述:静下心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各项基础性工作;静下心来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烟草经济体系;静下心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追求合理增速下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这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国家局的政策表述很清楚,既要坚持“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保持合理供求关系,不搞水漫金山,稳定良好市场状态;又要做到“增速合理、贵在持续”,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这样的合理和可持续,不是以今年藏一点、当期收一些“打埋伏”的形式来加以实现,而是依靠创新思维、创新发展。
站在基层的角度,当然要有大局观、整体感,不能打小算盘、算小九九,但我们更呼吁产业层面能有更加清晰、更为长远的顶层设计和更加有效、更为直接的具体动作,比如:对于市场需求的判断和把握,对于基层单位考核评价的内容优化、方式优化,包括对于目标任务从内容到数量的合理确定,有效消除不同区域的不均衡、不同步。
前几天,周其仁先生一篇题为《突围记》的演讲稿流传甚广,其中有一段话,“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文化心理上的特点,就是形势差的时候我们的表现比较好,甚至形势越差,表现越好”,“如果形势一转好,我们的表现常常就变差了,忘乎所以,自我得意,胡闹,未富先奢”。深以为然,一如晨钟暮鼓。
经过最近一两年的深度调整,行业形势明显转好——越是形势向好,越要保持冷静克制——高层“三个静下心”的提醒,能过苦日子,更要把好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