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看行业指标,当然形势一片大——准确地说,应该是相当的——好,各地的目标完成普遍快于时间进度。总量?没有问题。结构?有更多的地方正在为结构增长过快而发愁。经过前两年休养生息、深度调整之后,重回“总量控制、稍紧平衡”正确轨道的行业发展,确实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张力,也再一次帮助整个行业进一步确认“七个坚持”的战略性和必要性。
这和前些年——紧张、焦虑——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因为这种对比而放大今天的主观感受。
在鲜明的对比之外,之所以反复强调对于“七个坚持”的理解与认识,首先还是需要理性分析形势转好的基础和路径。为什么“以前怎么办都不行”?而现在,貌似“做什么都不错”!我把它理解为,基于供求关系的状态回暖,以及源于目标理性克制的指标向好。什么意思呢?不要看现在什么都好,你把货源投放放大一些试试?你把目标任务抬高几十上百万箱看看?
所以,既要提醒大家目前的市场基础、状态表现、客户盈利其实还很脆弱,更要告诫我们自己,不能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不要低估外部形势的复杂。今天的形势向好固然有主观努力的因素,尤其经历曲折艰难之后,大家对于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但如果说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实现问题自愈、动能转换、增长重启,更是为时尚早。
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以更加客观现实地判断是否真的形势大好,以及如何才能让形势更好?
一方面,能完成任务≠形势大好,基于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时间进度不足以支撑形势大好的市场判断。行业指标在经过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的修正、调整,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再加上数据对比的取值局限,行业指标难以完整、客观地还原市场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把视线和触角从行业内延伸到市场上,从基于过去到面向未来,从过于主观到相对客观。
另一方面,烟草控制的过激化、片面化、极端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正在影响并打乱行业正常发展。除此之外,既有零售终端被“隔壁老王”虎视眈眈准备掘地三尺,新零售对于线下占领的投入和力量都极具颠覆性;又有电子烟这个门外的“野蛮人”蠢蠢欲动,切不可把电子烟的冲击力、破坏性想得过于遥远,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很难被主观意愿所控制和掌握。
这些,无不提示了整个行业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商业要闹明白的是,市场状态的转好确实源于“总量控制、稍紧平衡”,但在整体面上的“紧”之外,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品类、不同产品的“紧”还缺乏精细化、精准化的技术和能力。举个例子,“天价Yān”的常态治理为什么让大家犯难?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搞不清楚到底投多少、到底怎么投才能做到市场供应与需求满足之间的“稍紧平衡”。
因为这种——表现在投放末端但实际上受限于经营思维——的相对粗放,导致工、商、零面对消费者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长期处于解决有无层面,迟迟难以切换到有用、能用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销网建水平的更进一步,再加上客户服务、客我关系又往往取决于目标压力所决定的货源投放,增强渠道掌控力迄今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工业要搞清楚的是,你的品牌是真的好销,还是消费者因为没得选而实现的畅销?!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所有的品牌和产品都处于顺销甚至旺销状态,基本上拿到协议、投放出去都很顺畅。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真正紧俏、畅销仍然只是少数部分,大部分的品牌更接近于货源投放不充分、不均衡下带有“照顾”性质的市场填补。
考虑到行业指标所还原的紧俏程度,不仅容易导致对市场形势、品牌状态的判断过于乐观,也让人担心工商——尤其工业——的精力摆布过多集中于内部的协议争取,只要把商业渠道搞定,把协议订到拿到,其它的市场动作都变得那么的无关紧要,再加上4.20之后,市场动作渠道和空间的更趋逼仄,极有可能对品牌培育带来雪上加霜的事实弱化。
国家局对此很清醒,态度也很清晰,我在…做过分析,“增速合理、贵在持续”,既是定调,更是要求。然而,“增速合理”好办,降低增幅远比拔高增速要容易得多,真正难的是“持续”,以前的“持续”有市场增长这个最根本的支撑,而现在压低基数、稳定存量并不足以保证增长的“持续”。
建设现代化烟草经济体系是一个大的方向,当前要抓紧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从纸面规划到实质推进,要有更加迅速、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全行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有效执行;另一个是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能为了体系而体系、为了方案而方案,积极主动投身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业,还需要大家因地制宜地发挥聪明才智。
现在的问题,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好了伤疤”、“记得住疼”就以为“不怕疼”。别忘了,在前些年的曲折困难之前,整个行业其实同样是形势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