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末、5月初的时候,和很多朋友交流,大家的感觉是今年的特殊情况,往年年初元春季一跑下来,大概全年的情况就七七八八差不多了,今年有太多的不稳定、不确定,有信心、没把握,所以年中3个月非常关键,之前也表达过年中看年终的感受,6、7、8月的销量和结构将会决定全年的大盘走势,这3个月抓好了,全年就看得见、拿得下了。
6月份的情况非常不错,不仅销量有一个正向增长,结构同比增加也高于预期,甚至结构增量还要略高于去年同期。这个进度,不仅为上半年的时间、任务“双过半”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6、7、8月的平稳增长创造了条件,为下半年乃至全年的目标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还没有达到“略高于”的节奏,但“不低于”的状态已经足以确保目标实现。
刚刚结束的7月份,尽管增量和结构提升较之6月份又有一定的回落,但能够在不稳定、不确定当中保持稳中有增、稳中有为,已然十分不易,尤其单箱结构的同比增长,比之前的预期还要高一些,疫情过后一直担心消费降级对结构提升带来的影响和制约,现在来看,市场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市场需求的韧劲和空间,都给了我们以更大的信心与决心。
与其感叹刚需的坚挺,不如总结方法的正确。
在半年会传递四大信号中,我将疫情期间的高分表现归纳为,得益于发挥好体制优势,离不开之前的工作基础,表现为短期内状态牺牲,尤其前两年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做的工作,在刚刚初见成效的时候,就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从外力倒逼的角度,还有两个方面不能被忽视。
一是对产业链的效率是一个检验。现在回过头来看,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特别是2月下旬全面发动、开足马力的过程中,也是整个产业链最吃劲的关节,前期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生产组织、物流配送、客户服务哪个环节都不能中断;后期是快不快、好不好的提高,怎么样以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效率来满足需求、服务客户。
二是对供需端的匹配有一个促进。在“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的目标面前,“给什么卖什么、给多少卖多少”还是会习惯性占据上风。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有一些改变,最开始追赶进度而生产组织、物流配送断断续续的时候,是“有什么卖什么、有多少卖多少”,后期为了消除不确定、不稳定,逐渐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在看齐靠拢。
这两个方面的总结,既是对前期的一个肯定,也是对当下的一个提醒。之前的更高效率、更高匹配度有大程度上源于应急,并不意味着相应制度流程的建立与固化,更不意味着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眼下,既要考虑把这些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保证满足需求的做法固化下来,也要抓紧时间补齐疫情期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
24日召开的半年会,也释放了足够的信号和要求。
现在要关注的,除了老生常谈的不能松劲、不能盲目乐观,最突出的还是之前在“近年来最好水平”已近消除、消失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又有所抬头,尽管整体面上的形势在不断好转,但部分市场、部分品牌、部分价位、部分类别还是压力偏大。在目标进度已经有相当增量托底的前提下,消除这些不平衡、不协调,在有条件、有空间之外,更有责任、有必要。
另一个,节奏上还是要抓早赶前。要看到疫情和疫情影响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保持必要的进度和节奏还是重中之重,只有最坚决、最果断的颗粒归仓,才更有利于我们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高要求下争取到更多主动,因为接下来,谁都无法确定情况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努力多做贡献也从来不是喊口号、表决心。
当然,这绝不是说要重复使劲压、加大投的老路,坚持“十六字”调控方针,高层有决心,基层也有自觉性。真正要解决和消除的是,保证进度只有依靠多投快赶,确保目标难以避免牺牲状态,完成任务必然带来库存转移,还是要在市场投放的精准、精细两个维度发力,更好地平衡好销量与结构、增长与状态、规范与基础、品牌与品类。
在目标进度有底的情况下,按照“完善烟草专卖体制、构建适度竞争新机制”的总体部署,推进改革创新还是要有更多地主动和争取到更多的主动。
对于行业的改革创新,不要总是沉浸在改与不改的担忧侥幸当中,而应当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怎么改、怎么改更好,这是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之前和很多朋友有过交流,围绕一“完善”一“构建”,既要体现态度的积极主动,也要争取方法的积极主动。
工业这边,从大到更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只是方法、路径,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更好地培育“十多个”大品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减少非市场因素干扰都是题中之义。眼前更急迫的或许是大品牌活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依靠“有形的手”做大企业、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并不困难,但也没有更大的长远意义。
商业这边,省级营销平台的实体化运行已经水到渠成,往前推一点,甚至可以说是势在必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相信技术、依靠技术、提高技术,用技术来消除不公平、不规范、不合理,而不是有赖于人的自觉。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足以具备并支撑平台化、体系化、信息化,而人的精力完全解放出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培育品牌。
对于品牌,在大存量、小增量的背景下,一时的小,暂时的小,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没有特色、没有结构就没有空间、没有未来,盯着存量做文章能够解决一定问题,但也只能一定程度解决问题,瞄准增量做加法虽然难在当下,却也利在长远。那些规模小、结构低、节奏慢、状态差、势头弱的品牌,确实在与时间赛跑,而时间也确实不多了。
到最后,销量OK,结构OK,税利OK,状态也OK,那这样的体制是不是合适的?这样的队伍是不是值得信任的?答案不言自明。